出版说明
阿含,为梵文的音译,又称阿笈摩,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遗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言此典为法之最上者。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原为佛在世所说佛法之总称,后为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各类阿含经的统称。
《阿含经》内容基本上是以一种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在世所说所行及对在世时面前弟子们的教诫和修证事迹。内容质朴理性,逻辑清晰实用,对于研究最初佛教对人类生活本质的认识,哲学思想,心理学,修行方法和当时印度哲学,宗教思想文化很有帮助。
据各个部派的律藏记载佛涅槃后第一个夏季,大迦叶尊者与五百位最高成就的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经律论三藏。佛所说的经由阿难诵出,共分为五部经。世界现存佛教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系。汉传佛教称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藏》(杂藏在中国好像已经失传)。南传佛教分别称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藏传佛教的阿含经应该属于说一切有部经文,但是没有汉文译本。
佛经最初结集成型靠背诵代代流传,后逐渐出现有贝叶,纸张抄写传播。流传过程中难免有失误之处,加上后人整理增减造成不同部派的阿含经都有一些差异。现存汉译阿含经来自数个部派。汉传佛教现存阿含经中的宋朝由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五十卷《杂阿含经》所属部派说法不一。吕澂所著《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认为其结构和《根本有部毗奈耶杂事》所说相同,其基本部分经文次第也和《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引用的有部《杂阿含经本母》所解释的吻合,故为根本有部的传本。求那跋陀罗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有了体会而改信佛法出家修行,并且还翻译过《众事分阿毘昙论》,皆是有部本部论著,也能间接旁证他在有部出家,所译《杂阿含经》应该来自说一切有部。据南传佛教三藏的《小部》记载南传佛教的《阿含经》属于由说一切有部分裂出来的一个支派弥沙塞部(化地部)大寺住者的传承经典。估计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五十卷《杂阿含经》是现代能找到的佛教最早期经典,对于发现佛陀在世所说思想原貌极其重要。(弥沙塞部:又称化地部。现代的南传佛教属于此宗。是佛灭后三百年由说一切有部而别立者。此部之主,本是国王,为领有土地之人,故名化地部也。大寺:南传佛教的一个发源地,地处斯里兰卡,古称锡兰。)
佛经是从印度语翻译过来的,遇到中印没有完全对等意义的词汇时会选择意义接近的汉语词汇表达。大多数初学者会以汉语原意望文解义而误解佛经。另外经文经常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深奥的思想也会使初学者摸不着头脑。为了帮助初学者入门,编者简单地使用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做了导言。若想完全正确理解佛陀真正的思想还需要读者广泛深入学习有关三藏和长期亲自实修验证。浅陋之处愿耆宿硕学包涵。
古文没有标点,经文在背诵、翻译和抄写流传过程中又难免出现失误。编者阅读后人断句和标点的版本都常常发现读不通的地方,因此历时多年反复数次重新标点。另外现代认识中文繁体字的人相对较少,为了方便大众阅读理解而选用简体字印刷。此书选择《大正藏》版本,对照校对可能有误的使用括号注明。为了方便阅读之故将勘误留于正文中。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纂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以校勘精细,校记周详而著称于世,为现代各国佛学研究者所通用。《大正藏》以《再刻高丽藏》为底本,修订时参考《开宝藏》、《契丹藏》整合而成。《高丽藏》是据我国北宋初年的《开宝藏》刊刻。《大正藏》参校宋,元,明,圣,宫,石等版本勘误。宋本即南宋《资福藏》本,元本即《普宁藏》本,明本《永乐北藏》本,圣本即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宫本即宫内省图书寮本,石本即日本石山寺本。
有关校勘符号的说明:
三:意为宋,元,明三个版本。例如:“真实(+正三)观”,意为在宋,元,明三个版本都加上“正”字为“真实正观”。
宋:意为宋本。即南宋《资福藏》本。例如:“真实(+正宋)观”,意为在宋版加上“正”字为“真实正观”。
元:意为元本。即《普宁藏》本。
明:意为明本。《永乐北藏》》本。
圣:意为日本的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
宫:意为日本的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
例如:欲(欲=欣元明)意为“欲”在元本,明本为“欣”。
=:等号表示其它版本作某某。例如:“以(以=已元明)”意为“以”字在
元明版本中为“已”。
-:减号表示其它版本缺少此字。例如:“人(-人三)”意为宋,元,明三个版本都没有这个“人”字。
+:加号表示其它版本加上此字。例如:“真实(+正三)观”,意为在宋,元,明三个版本都加上“正”字为“真实正观”。
参考文献: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
《大正藏》本《大智度论》校勘札记(刘显,杜娟)